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院庆·校友故事 】坚持作家梦的阳光女孩

她是三年创作42万字长篇小说《厘厘微光》的作者王诗怡,她被授予了“201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也是我院15级英语专业毕业生,现为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2016年,加入湖北省作家协会。

文章江海,书籍林泉

“我一向不认为我是天赋型选手,刻苦钻研,持之以恒地做事态度才是我的必杀技”王思怡说到。在小学一年级时,王诗怡便时常被当时的语文老师夸奖道:作文写得真棒!语文老师不断鼓励王诗怡多走、多看、多想、多记,让她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王诗怡谈到,“与身边的朋友相比自己的灵感思路与思维广度还不如她们。”但王诗怡始终相信唯有勤能补拙,她会利用生活中各种碎片化时间积累阅读素材,提高自己分析事物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把自己的所思所学与社会现象融入到写作中。

王诗怡说道,“任何文章都不是一气呵成的。”在完成初稿创作后,王诗怡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文章,以此来提高句与段之间的连贯性,只有反复地修改,才能诞生一篇佳作。“怎么不把我们写进你的小说里呢”室友的无心调侃是王诗怡长篇小说《花季蜜闻录》的早期创作灵感。青春可贵,大学生活美好且值得回味。王诗怡说道,“自己只是以写作为工具,记录了社会大转型背景下大学生的真实写照。”

从投稿到改稿,再到退稿以及出版期间困难重重,但王诗怡知道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王诗怡说道:“遇到问题时,第一步是冷静思考,找到问题的根源;第二步是学会放松,整理好心态再尝试;第三步是提高自我要求,从客观角度审视自己,跳出状态不佳的泥沼,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乐学苦思,奋力考研

在学习生活中,王诗怡始终秉持坚持与信念紧密相连的态度,根据自身兴趣与需求找到合适的目标,朝着目标奋斗的过程中不断激励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也注重量力而行,把努力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王诗怡说道:“在创作的过程中,既提升自身能力,也能从中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不断完善自我。王诗怡在创作过程中也认识到自己的学识与见识不足以支撑自己的理想,为了加深专业知识,考研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王诗怡从确定考研目标起,就开始列出每日计划。备战时间从5月起到12月考试当天结束,历时7个月。在此期间,王诗怡每天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主动排除外界的干扰,自觉不玩手机。与此同时,王诗怡也注重劳逸结合,每个月会给自己放一天假,与朋友一起去逛街、吃东西、看电影来放松自己。这种张弛有度的学习模式,既实现了反复巩固专业知识的作用,也达到了合理生活作息的目的。

作为中标项目唯一一位90后作家,王诗怡耳边总会响起很多质疑的声音 “这么年轻,能力行不行”“你可以吗”等,给她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王诗怡也一度为此感到困惑,但她把这种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并说道“面对质疑最好的办法就是证明自己”。王诗怡一方面找机会向指导老师虚心请教,另一方面加深阅读与思考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关注自身学习的效率,以结果为导向指引自己。

能量+毅力,征服一切

在这条写作的路上尽管有质疑但也有支持的声音,於可训教授(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是王诗怡在湖北省第三届长篇小说扶持项目达标过程中结识的前辈专家,同时也是她的中标小说《花季“蜜”闻录》的指导老师。於老作为院士级文学专家,对文学与学术的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王诗怡,同时在文学的创作与探索上给予她心灵上的鼓励,支持她进行学术科研,并在她精神最脆弱的时候给了她温暖的安慰和恒久的信任,足以支撑王诗怡走到现在。在王诗怡心中,於老之恩,将永生难忘。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的地方”,是王欣怡平时激励自己的座右铭。王诗怡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更多想要去关注、去探索、去研究的命题,也对社会现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在未来,王诗怡打算留在武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以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并解决更多有价值的问题。王诗怡希望工程学子们能以兴趣爱好为导向,以知识技能为工具,以实践探索为路径,以理论方法为指引,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人生方向,辅以持之以恒的动力,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王诗怡说,希望母校能在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的时代浪潮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初心,贯彻以学为根基的路径,走向更高、更好的发展平台,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展现出服务于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高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