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在博雅园报告厅,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教育活动在此启幕。在“非遗薪火传校园,劳动育人谱新篇”非遗传承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上,四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以“移动的非遗博物馆”形式,将千年技艺搬上讲台,开启了学院2025年度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学院党委书记朱爱军为活动致辞,他指出,将荆楚非遗瑰宝引入劳动教育课堂,既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更是新时代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他强调,要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和“五育并举”教育体系,让青年学子在劳动中铸就文化自信,在实践中培育工匠精神。青年学子要用心感悟传承人坚守匠心的人生哲学,要动手感悟传统技艺的精妙之道,更要倾情传播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

学院院长张业鹏为楚香传承人韩雪、枣阳粗布技艺大师张其华、榫卯微缩木雕名家沈邦汉、锔瓷技艺传承人赵凤林颁发聘书,正式组建非遗传承专家团队,为学院传统文化教育注入新生力量。

为了让师生能更加近距离体验非遗文化魅力,启动仪式结束后,学院为四位非遗传承人分别安排教室,开展现场教学活动。韩雪老师从药香发展史讲到现代康养应用,张其华展示融入时尚元素的非遗粗布,沈邦汉现场拆解微缩古建中的榫卯玄机,赵凤林则用锔瓷技艺演绎“瓷韵重生”的东方智慧。400余名学子零距离接触非遗工艺,从调香配比到织机穿梭,从木构件拼接到瓷器锔补,在传承人手把手指导下完成首件非遗作品。

本次“非遗传承进校园”活动,通过可触可感的非遗技艺唤醒文化基因,以沉浸式劳动体验培育专注、细致的工匠品格,引导青年用现代思维激活传统技艺,打破了传统劳动教育框架,构建了“三全育人”新模式和“非遗+劳动”的育人新路径,为学院创新劳动育人手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注入了新的活力。